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明确指出,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这个科学论断,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认识新的飞跃。
邓小平理论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党的十五大强调:“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围绕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要把改革作为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各项工作的动力。”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动力的指导思想,不仅仅适用于“十五”期间,而是适用于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党对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认识的新飞跃,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理论的新丰富、新发展。这个新丰富、新发展的主要表现,就是在继续强调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基础上,又明确地将对外开放和科技进步纳入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范畴。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鲜经验的科学总结。从20世纪中后期开始,由于新技术革命的强劲推动,世界历史发展愈益明显地进入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科技化的新时期,各国经济发展愈益明显地受到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愈益明显地决定于本国科技进步的程度。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所以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之所以顺利地实现了第一步和第二步战略目标,除了体制改革的强大推动之外,还有对外开放和科技进步的强大推动作用。为什么对外开放和科技进步也会成为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呢?因为,开放也是改革,是对传统的自我封闭体制的改革。只有实行对外开放,才能了解和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才能吸引和利用国外充裕的资金和人才,才能学习和掌握国外有益的管理经验,才能加强与各国的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才能吸收和借鉴全人类所创造的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用的一切文明成果。现在,生产社会化、发展市场化、经济全球化愈来愈成为汹涌澎湃的世界性大趋势,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关起门来搞建设。我国从新世纪开始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亦即现代化建设的第三个战略阶段,必须进一步搞好对外开放,从与世界各国愈益紧密的交流与合作中获取更强劲的发展动力。此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里所说的“第一”,既意味着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各构成要素中处于最重要的地位,具有最重要的作用,也意味着科学技术具有对生产力发展起始性、初始性的推动作用。只有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武装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才能构成先进的生产力,国民经济和社会才能得到应有的充分发展。从我国现代化建设20多年的实践进程中,我们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科技进步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如果没有科技进步的巨大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就不可能有持续20多年的高速发展,就不可能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随着新的世界性的科学技术革命浪潮越来越迅猛,生产力发展的科技含量势必越来越高,经济和社会发展势必越来越需要依靠科学技术的支撑和推动,科技进步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作用势必越来越重要,为了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进入第三个战略阶段以后继续顺利推进,为了使我国从新世纪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圆满实现,必须对科技进步的动力作用予以高度重视。
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动力的改革开放,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巨型体系,其各组成部分之间有着密切的有机联系。我们要在现代化建设中更好、更充分地发挥改革开放的动力作用,必须注重改革开放的整体推进。在改革开放的实践进程中,任何一个领域或方面的相对滞后,都会导致改革开放系统工程的内在损耗,影响其动力作用的广度和强度。同时,科技进步也是全面的科技进步,既包括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的进步,也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及其相应技术的进步。这表明,“十五”计划《建议》中提出的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动力的科技进步,包括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社会科学及其技术两大领域,二者密切联系,相辅相成,任何一方面的滞后都会拖住另一方面的后腿。